我国乒乓球运动员比赛心理能力现状分析 超然象外 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其实不是教练员训练出来的,目前教练员还没有这种训练心理的能力,道理是“由于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的心理应激调控机制研究,使得运动员对比赛中出现的众多不利应激状况的调控难以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进而对运动员的竞技发挥产生不利影响”(张忠秋,2022)。所以教练员是难以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一般是请心理专家帮忙,但效果并不佳。 笔者认为目前能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不是教练员的能力,而是权力,主观上讲,给谁参加顶级大赛,谁就有机会夺冠,但客观上说,还要看这些运动员能否把握住机会的能力,否则运动员就难以获得教练员的信任,这是目前现有比较原始落后的模式。也就是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主要是靠大赛锻炼出来的,还要是决赛获胜的经验,这些经验和机会非常难能可贵,不是人人都能把握得住,所以中国队目前也就马龙、樊振东、许昕、王楚钦、刘诗雯、陈梦、孙颖莎、王曼昱等享有比别人更多的参赛机会和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人像林高远、梁靖昆、陈幸同、王艺迪等不是一线主力,教练给的机会不会多,有时他们也把握不住机会,这是最悲催的。顺便聊一下,张继科是把握机会最棒之人,才有后来的大满贯,否则也不过是像林高远、梁靖昆之流难成大气。 一句话,目前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靠顶级大赛磨练出来的,当中还要有把握机会的能力,否则难以担当大任。当然,以上那种原始落后的模式应该是暂时的现象,将来建立起完善的、全面系统的心理应激调控机制后,教练员的角色必然会转变为能力大于权力。
参考文献 张忠秋(2022).运动心理应激的“临界点”及其调控.第12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